预测,打开教学小说的“门道”

发布时间:2021-12-06 17:15 | 点击数:1

   《在柏林》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微型小说,简简单单的环境描写,简简单单的几个人物,几个动作,几句话,却成为描写战争的经典之作,主要还是它的构思非常巧妙,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想象、思考和共鸣。根据小说立意新颖,情节严谨,结局新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了解小说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2.关注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感受微型小说构思的精妙。

  一、预测结局,对比阅读 

  阅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知过程。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阅读目的,采取不一样的阅读活动,就可以收到不一样的阅读效果。我们在三年级时就学习了用预测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关键的阅读能力和持久的阅读动力。根据这篇小说立意新颖,结局新奇的特点,我们也可以采取预测的方法帮助学生感受小说结尾构思的精妙。为了确保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和真实性,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我不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上课伊始,我先分发第一二自然段的文本资料给学生自主阅读,了解故事前半部分的内容。接着让孩子联系前文,大胆预测或者改写退役老兵说的话,让小说的结尾在孩子身上重构,孩子们就会认真地去解读小说前面的内容。 

  在孩子交流了各自的想法后,我出示了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内容,让他们对比阅读,赏析经典,孩子们经历了从猜测到发现的过程,对小说结尾奇妙的构思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发现作者布局谋篇的技巧,打开了学习小说的思路。 

  二、聚焦结尾,体味留白。 

  小说是语言艺术,小说作者关注语言表现力,运用恰当的言语方式表达故事, “车厢中一片寂静,静得可怕”文章的结尾戛然而止,反常的静是可怕的,没有安慰,没有叹息,没有眼泪……留给我们无尽的想象和思考。我就继续抛出问题:当听了退役老兵说的话以后,车厢中突然寂静,静得可怕,这时候,车上的旅客们静静地在想什么?此时此刻,孩子们对旅客们的想法一定不大清楚,我就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小说里寻找答案。            

  三、聚焦人物,关注情节。 

  一篇小说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共同建构的。文学作品的意义,最终落在读者的身上。作者的叙述怎样在读者身上重构呢?此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回读课文,在原有理解内容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作者行文思路,就可以从中领悟到写小说布局谋篇的一些技巧。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选择小说中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画出作者描写他们的句子,完成下面的表格。 

  《在柏林》学习单 

人物

相关描写语句

 

 

老妇人

第一处: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第二处: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第三处: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第四处: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战时后备役

老兵

第一处: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

 

第二处: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第三处:“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两个小姑娘

第一处: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第二处: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老头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学生交流后,我引导他们从人物语言、动作感受其悲剧形象。首先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发出的声音却可以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这一次又一次的“一、二、三”、“一、二、三……”突兀、沉重、苍凉、诡异……直击人心,把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表露无遗。这只是这个家庭的一二三吗?不是的,这可能是千千万万个笼罩在战争阴云的一二三。其次引导学生抓住战时后备役老兵说话时的语气来感受人物形象。退役老兵说那些话语气除了有些许的无奈,再也没有任何其它情绪,难道他不痛恨战争吗?难道他失去了三个儿子不伤心吗?情到深处,伤不言痛,痛到极致,便是无言。退役老兵说的这句话:“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中“他们的母亲”如果换成“她”好不好呢?几个字之差却蕴含感人至深的情感。在这种辨析中,孩子就能更充分感受到残酷的战争给这个不幸的家庭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最后引导孩子们感受文中两个小姑娘由嗤笑到傻笑到静得可怕,来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 

  四.聚焦环境描写,把握结构特点。 

  小说开头“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么一句平平淡淡的环境描写,如果仔细咀嚼,就会发现它的含义非常丰富。因此,我就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这句话得到的信息。细心的孩子就会发现:火车上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没有健壮的男子这不合常理。为什么本应是男女老少汇聚的公共场所却几乎看不到健壮的男子呢?这就是小说设置的一个悬念,直到结尾才让人恍然大悟,也为下文头发灰白的老兵还要上前线埋下伏笔。 

  五.找寻问题答案,激励思维方式。 

  经过深入文本层层剖析,此时再次引导孩子体味车厢中旅客的想法,他们都很快找到答案。老兵可能想:是这该死的战争,害得我家破人亡!我这一去生死未卜,留下这疯老婆可怎么生活?车厢里的其他妇女可能想:我的丈夫也去前线打仗,至今不知是死是活,哎,这该死的战争!那两个单纯可爱的小女孩也可能想:我的爸爸我的男友去前线打仗,不知道他们能安全回来否?这可恶的战争!作为读者也可能想:战争太残酷,太可怕了,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就这样,我引导孩子一边读一边猜测与推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体会作者行文思路,解决了文本深处的问题。 

  六、领悟题目含义,凸显文章主旨。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习,孩子们对战争的残酷有了深刻的认识。此时我再重点抓住了第一句“驶出柏林”与题目“在柏林”的反常之处,引导学生结合文章背景资料体会实写“一列火车”,虚写“”柏林”这种以实写虚的妙处。这里火车载着“尽是妇女和孩子”“驶出柏林”,可他们的心在柏林啊!柏林是怎样一个场景啊?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破碎的家园、死去的亲人以及正在赴死的亲人……这一切一切,都足以让人们的心在滴血。教到这里,文章的主旨已尽显了。 

  七.聚焦写作视角,体会精妙构思。 

  同样写战争,视角却不一样。这篇小说没有写枪林弹雨、炮火连天,只是截取战争背后的一个切面,抓住车厢里一件非常微小的事情来控诉,透过一节小小的车厢,让读者感受到一场战争使一座城市遭受的极大不幸。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此时,我再出示一份直接描写战争中枪林弹雨、炮火连天场面的材料节选,让孩子们阅读并比较它们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孩子们就能从中领悟到作者在写作中布局谋篇的一些技巧。 

  总之,引导孩子用猜测与推理进行思维层面的训练,可以顺利地打开阅读小说的思路,找到阅读小说的“门道”,大大提升学习效果。 

  永春县教师进修学校 李亚真 

邮编:362600 | 电话:0595-23882761 | 传真:0595-23898942 | 主办:永春县人民政府 | 网站标识码:3505250001

永春县教育局 永春县教师进修学校 地址:福建省永春县城东街122号 闽公网安备:35052502000115 闽ICP备05010602号

您是本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