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西周至春秋战国属七闽、闽越地,秦代(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废闽越。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徙其民于江淮间,以其地属会稽郡。东汉建安(始于196年)初,属侯官县。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增置东安等县,属东安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南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改晋安郡为晋平郡。齐(479—502年)复为晋安郡。梁天监(502—519年)中,析晋安郡置南安郡,直至陈(557—589年)均属南安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南安郡改为县,以其西北二乡置桃林场,属南安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五年(622年),析建州、南安县置丰州,属丰州南安县。唐贞观元年(627年)丰州并入泉州(今福州),属岭南道泉州南安县。唐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的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属岭南道武荣州南安县。唐景云二年(711年),改泉州为闽州,以武荣州为泉州(今泉州),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南安县。至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均属南安县。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王延钧称帝,升桃林场为桃源县,属泉州。后晋天福三年(938年,闽通文三年),改桃源县为永春县。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直至后周(951—960年),永春均属清源军。宋属福建路泉州。元代,属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福建布政使司泉州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建总督郝玉麟请准,升永春县为永春州,辖德化、大田二县,直隶福建布政使司。1913年,废府、州,仍为永春县,属厦门道。1937年,废道,设行政督察区,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9月9日,永春县划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50年3月14日起,属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18日起,属福建省人民政府晋江地区专员公署。1955年3月12日起,属福建晋江专区。1971年6月17日起,属晋江地区行政公署。1985年6月起,晋江地区改为泉州市(原泉州市改为鲤城区),属福建省泉州市至今。
【人文积淀】永春是千年古邑,地灵人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夏商时期就有古闽人在此活动,是中华原始青瓷的发祥地。晋代以后,中原人不断进入永春生息发展。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桃林场,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桃林场升置桃源县。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更名为永春县。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格为直隶永春州,辖德化、大田二县。1913年,永春废州复县。历代崇文重教,文化兴盛,魁星岩因供奉魁星公而成为重要人文地标。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盛均中进士,开永春人登科出仕之先河。科举时代,永春先后出过进士92人(文状元1人、武探花1人),举人373人。除盛均外,涌现出留从效、林仁肇、柯述、留正、蔡兹、陈知柔、庄夏、颜棫、颜廷榘、黄光升、李开芳、李开藻、庄际昌、林兴珠、周自超、林俊、宋渊源、梁披云、梁灵光、林一心、林俊德、尤扬祖、颜子俊、李铁民、刘抗、余光中等英贤俊彦,流芳青史。其中留从效任南唐清源军节度使、泉南二州观察使,封鄂国公、晋江王,重视海外交通贸易,为泉州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做出巨大贡献;林仁肇是南唐名将,任镇海军节度使、南都留守;庄夏官南宋兵部侍郎,封永春县开国男,卒赠少师;留正是南宋丞相,历孝宗、光宗、宁宗三朝,被称为“三朝元老”;颜棫官南宋工部尚书兼吏部尚书,赠少师;黄光升官明朝南京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庄际昌是明代福建唯一连中会元、状元者;林兴珠两次率福建藤牌兵远赴东北参加抗击沙俄侵略者的雅克萨之战,为维护中国主权立下汗马功劳。韩偓、朱熹、李廷机、弘一法师、陈嘉庚等历史名人曾游历永春。永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内陆起点,著名的侨乡,台港澳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永春华侨擅长经商,在南洋一带创造“无永不开市”的传奇。永春是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的故乡,是两岸乡愁文化的发源地。永春拥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7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评“中国香都”“中国红曲醋都”“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芦柑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等。
【红色永春】 永春县是福建省46个老区县中的重点老区县,2013年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视同原中央苏区范围,纳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在全县22个乡镇中,老区村占90%以上的重点老区乡镇5个、老区村占50%~90%的老区乡镇9个、老区村占10%~50%的老区分布乡镇6个。全县老区村121个,占行政村的51.27%。老区人口3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54%。永春县早在1927年1月成立中共永春支部,1928年2月成立中共永春县委,是福建省较早建立党组织的县份。1929年8月,朱德率红四军二、三纵队3000多人进驻永春开展革命活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永春是安(溪)南(安)永(春)德(化)苏区的策源地和重要组成区域,是中央苏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巩固中央苏区和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做出重要贡献。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英雄的永春人民紧跟共产党进行长期、艰苦、英勇的斗争,付出巨大牺牲,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永春的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广泛分布于全县各乡镇。据2023年普查结案,全县有革命遗址162处。2021年5月泉州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46个泉州市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其中永春县8处,占第一位。全县有省级党史教育基地2处、市级党史教育基地9处。较有代表性的革命遗址包括朱德红军革命旧址、中共永春一大会址、达埔苏区革命遗址、玉坑革命遗址等。从永春走出去的中共党史名人有梁灵光(著名的新四军抗日儒将、曾任广东省省长)、林一心(曾任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中纪委委员)、陈明(曾任陕西省副省长、全国侨联副主席)、林俊德(少将,全军挂像英模)等。永春有14名县团级革命烈士(张大宣、李文墨、颜步青、李南金、李永康、李世全、吴国清、李剑光、林多奉、李素明、吴亚鲁、林士带、林伯祥、林刚中)。
【著名侨乡】 永春县是著名侨乡。2023年,永春县海外华侨华人116万人,海外永春宗亲同乡社团组织116个,分布世界五大洲49个国家和地区。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泰国、缅甸等地回国定居的归侨有2300多人。马六甲永春会馆成立于1800年。全国侨联副主席尤扬祖、颜子俊、李铁民三侨领,吴作栋、郑文尧、郑仓满等都是永春乡亲。旅外乡亲通过各种方式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建言献策,捐助公益,回乡投资兴业。
【永春白鹤拳】 永春白鹤拳起源于清朝,创始人为方七娘。据传方七娘是浙江省丽水县少林拳师方种的独生女,在白练寺见白鹤飞舞心生感悟,将白鹤姿态糅合于少林拳法之中,创出别具一格的白鹤拳。白鹤拳的起式收式均以“白鹤寄脚”为标志,上肢手法短矫多变,下肢步法转动灵活,讲究“子午虚实、吞吐浮沉、刚柔缓急、后发先至”。后方七娘与永春人曾四结为夫妇,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到永春西门外后庙开馆授徒。后人尊曾四为“前永春名师”,其徒弟郑礼、辜喜、辜魁、乐杰、王打兴称为“前五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方七娘徒弟台湾拳师白戒到永春教授“寸劲节力”功,糅鹤拳技法,后人尊称为“后永春名师”,其徒弟郑宠、林添、郑泮、辜初、辜荣称为“后五虎”。1929年,潘世讽等10名拳师应陈嘉庚邀请,组织“闽南国术团”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表演,白鹤拳由此走出国门,传播到东南亚各国。2023年,永春白鹤拳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拳馆和传人,习拳者遍布世界各地。
【民族宗教】 2023年,永春县户籍人口中有32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3800多人,2个少数民族村(东关镇南美回族村、金城畲族村),5个少数民族自然角落(一都镇黄沙村水尾角落畲族、坑仔口镇福地村皇古角落畲族、达埔镇新溪村岱山角落畲族、汉口村后溪寨角落回族、吾峰镇吾西村横山角落畲族)。2023年,永春县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两会”等3个县级爱国宗教团体,有依法登记颁证的宗教活动场所88处,其中佛教25处,道教42处,基督教堂会21处信众约2万人。